返回

家祖左宗棠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355章:坦克——该慢则慢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,装甲单位趴窝一半都是正常的。

    在大部分情况下,国防军的坦克都要考虑比较极端的通过性和机械可靠性。

    但是,从另一方面来说,国防军其实也没必要太顾虑这个,因为对南洋地区的进攻基本交由轻型坦克和步兵部队就行了,偶尔遇到坚固工事,只需呼叫空中打击,基本也能解决问题。

    如果以这个思想出发,进行取舍,国防军的中型坦克真正应该考虑的战场反而是北方和太平洋岛屿。

    北方战场没什么好说的,环境比较恶劣的大陆战场而已,正常的坦克发展思路即可。

    而对于后者来说,坦克就不再是一种常规兵器了,它们的部署难度不是一般情况可以比拟的,那些地方的运力都十分有限,因此在发展上就必然走向“质量为王”,同等运力条件下,自然是单车战力越强越好,能展开的单位就那几个,自然就要花尽一切心思的加强这些单位。

    但太平洋岛屿的环境又对坦克的重量有所要求,超过30吨的坦克运输和部署起来肯定是很麻烦的。

    这就意味着国防军需要一种20到30吨重,装备75mm及以上口径炮,能够兼顾对坦克和士木工事的打击,同时拥有较好的防御,能够抵御一般性反装甲器械打击,且拥有较好的机械可靠性和通过性的坦克。

    一层层debuff叠起来,这就对设计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,也对设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。

    有先见之明的确可以少走弯路,但不意味着可以跳跃式前进。该走的路依然得走,只是免去了很多的试错成本。

    坦克这一机械设备的集合体非常依赖系统工程,或者说整合能力。

    如果整合不佳,那么可能空有良好的设备技术,拼凑在一起却得到了一堆工业废品。

    而整合能力又取决于经验、需求、设计师主观能动性。

    历史上除了苏德以外,各大列强在大战初期装备的坦克都不尽如人意,只能说勉强能用,一直到了中后期,各家的坦克才终于像模像样了起来。

    这一点实在是不可控,纸面战神多了去了,但到了战场上,谁得胜,谁遭殃,一看便知。

    说白了就是选对方向,然后菜就多练,只要方向对的,工程师的水平又不是很菜,不断调整总是可以得到一个满意的结果的。

    北方型坦克的设计就可以延续如今的思路,只要没有根本的差距,就可以以量取胜,降低造价为要。

    而太平洋型坦克的设计则要精益求精,将火炮、发动机、车载电台、光学瞄具、装甲钢等等一系列设备追求到最好的平衡状态。

    火炮,目前的两型都只能说够用,称不上好,有需要了干脆就直接去新研制一门,炮塔内的布局也要不断优化。

    发动机尽可能实现柴油机的缩小,把柴油机塞进坦克里。

    通讯观瞄设备方面,光学观瞄设备倒还好,目前陆军主要考虑的还是无线电通话机,这东西并不便宜,目前只是为每一个排的排长车安装了无线电设备,而排长则通过手语、旗语、喊话来指挥其它坦克。

    这样的情况显然是不行的,只要有余力就应该实现标配无线电,否则与德国人和美国人相比就落后了。

    至于说装甲,一时半会儿反倒是不用担心的。

    目前主要的装甲钢有两种,一种是最新研发的轧制镍铬钼合金钢,布氏硬度260HBW,性能适中,适合抵抗质量较大的弹丸;另一种则是常见的表面硬化装甲钢,布氏硬度520HBW,适合防御小弹丸,但是面对大弹丸的攻击时可能会破裂。

    论造价,前者自然贵很多,虽然本国钼、镍等资源倒也不算稀缺,冶炼技术也是一流,尤其是吉林大黑山刚刚开了一座大钼矿,但在造装甲钢本身的工艺耗费又是另外一回事了,说到底还是难以肩负。

    就算是再豪横,现阶段也就能够用在炮塔上,其他地方还是常见的表面硬化装甲钢。

    不过,大战中期前的主流反坦克炮基本都是37mm级别,偶尔有47mm级别,比如国防军就更喜欢47mm炮,而且变态的全上钨钢穿甲弹,威力绝对是第一梯队的。

    对于国防军的中型坦克来说,能够扛得住自家的47mm战防炮就完全够了,75mm野炮、高炮那不是这个吨位该做的事情。.


第355章:坦克——该慢则慢(2/2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   《 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 》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